十字双心格局曝光常州未来将有两个城市中心!
发布日期:2023-09-09 13:26:52 | 作者: 开云登录网页
然而,随着上世纪90年代常州城市框架一步步向外拉开之后,老城厢行政功能被削弱,关于城市中心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答案,在很多人心里变得开始不确定了。
这几年,随着常州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的进一步调整,常州各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速,对于“城市中心”这个概念,常州有了更为明确的说法。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,这几年在常州的官方宣传文稿中,频繁会出现这样的描述:
“两湖”创新区、老城厢复兴是常州提升城市能级、探索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;
将“两湖”创新区和老城厢发展放在同一高度,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就能够准确的看出,对于城市发展格局的新方向,常州的顶层意志是十分明确的。
2021年初,常州国土空间《常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(2020-2035年)》 (征求意见稿)正式对外公布。
但当时,“两湖”创新区的规划高度,还并没有得以体现,且当时大家对于“两湖”创新区的概念,还极为模糊,因为该规划还并未对外官宣。
而在官宣通稿中,对于“两湖”创新区的定位,有着极为明确的表述:把“两湖”创新区作为城市新中心,无论是区域交通走线,还是城市功能布局,都以“两湖”为圆心,配置资源、擘画未来。
但即便是有了这样明确的高定位表述,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,大家对这种一个规划,依然是认知偏低的。
而事实上,“两湖”创新区的规划范围,涉及常州17个镇(街道),面积约1485平方公里。从规划官宣开始,我们就多次做过深度解读,这是常州城市空间的一次全方位重塑。
而就在今年,我们终于看到了官方规划文件中,出现了关于“两湖”创新区的最新空间定位。
今年年初,常州多个区域相继公布了国土分区规划(2021-2035)草案。在天宁区和钟楼区的草案中,分析师看到了同一张图,即常州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规划图。
必须强调的是,国土空间规划,是一个城市、一个区域发展的施工图,关乎着城市的发展方向。
这种规划,与各个区公布的“新城”、“新板块”的概念性规划,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,这是真正的城市顶层设计文件。
在城市进化发展的过程中,老的城市中心规划发展受限、更新缓慢,难以承载城市扩张需求,所以往往需要再造城市新中心。
这是地理区位、人口布局、空间形态、交通流线、经济联系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,并非通过简单的平面统计能确定的。
对于当代城市而言,老的城市中心,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沉淀,新的城市中心,则应该足以展现出城市进化的未来风向。
老城厢是常州千年文脉所系之地,“两湖”创新区则代表着常州这座城市的未来,体现着常州这座城市的进化能力。
要知道,管辖着五区一县的常州,空间格局发展至今天这样一个面貌,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容易。
从1992年常州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,常州才拥有了向北连江的空间基础。2002年新北区成立,武进撤市设区,天宁、钟楼扩容;2015年,新武进区设立,金坛撤县设区,天宁钟楼继续向东西两端扩容。
这,才疏通了常州东西向的城市发展空间,打通了城市南北双向发展的通道,使得常州东西、南北双轴发展的轴线更为清晰,也让常州市区面积大幅度的增加,为谋划全新的空间格局提供了可能性。
更难的是,常州的国土面积,在江苏省位列“倒数第二”位,却被划归为Ⅰ型大城市。
根据七普数据,中国内地仅有14个Ⅰ型大城市,排在前面的还有7个超大城市、14个特大城市。
值得一提的是,如今的常州,除了是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,也是上海大都市圈1+8的中心城市之一。
苏锡常都市圈,三座城市均为Ⅰ型大城市。上海大都市圈中,除了上海是超级城市外,仅苏州、宁波、无锡、常州为Ⅰ型大城市。
在这样一个城市排序中,如果想要逐步提升城市能级,并提升城市地位的认可度,必须要以城市规模的提升为基础。
常州目前在做的一些动作,比如通过夜经济提升人气,通过青果巷、运河等文旅项目提升服务业聚集度,也都是正确的路子。
对常州而言,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,甚至要下狠功夫,才能让主城中心地位更为稳固。
首先必须要是加强资源聚集度。从当前来看,两湖创新区范围内,包括西太湖、包括武高新、科教城、包括钟楼高新园、包括金坛,都是常州的产业新高地。
有了产业,有了人,继续加强公共资源配套引入,生活配套导入,甚至更高能级的IP资源导入,是当前想要打造新中心的重中之重。
另外,我们大家可以看到,“两湖”创新区范围内,还在大力导入高校资源。这类资源对于区域的支撑力,也是非常强的。不仅仅年轻人口导入,还能影响区域经济、产业形态等方方面面。
不过,新中心也不是一天建成的,对于常州而言,“新城市、新产业、新人才”这个定位是抓准了,未来的实践之路,任重而道远。
☞ 医疗集团扩容!常州医疗格局又有新变化,多个板块或将受益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